李白和杜甫都是最伟大的诗人,而且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谊。但是在有些人的印象里,他们只是忘年交,是杜甫追随崇拜李白,而李白推崇的对象是孟浩然,对杜甫的感情却有些淡漠。
图片
这看起来似乎有一些道理。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,而且杜甫还是文学青年时李白已经很有成就。但是要说李白漠视杜甫这也说不过去。李白不但和杜甫结伴同游梁宋齐鲁,还写诗赠送杜甫,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真挚感人的。
《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》
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。
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。
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。
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。
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,两人携手相伴游历名山大川,直到鲁郡东石门即曲阜东北的石门山才分手。临别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,表达了对杜甫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图片
诗歌开头 “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”,用平实的笔触勾勒相聚时光的难得。“醉别”既写出诗人以酒寄情的习惯,又暗寓相聚短暂犹如醉梦一场。
后面的“遍池台”看似闲淡,实则是渗透着两人并肩漫游的实情。那些共赏的亭台、同饮的酒食,都成了离别时刻脑海里一阵阵的回放和不舍。
接着三四两句“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”,将不忍离别转为对重逢的追问。石门既是这次分别之地,也是诗人心中约定的下一次重逢的目的地。
这里的“金樽开”与上面的“醉别”相呼应,让短暂的相聚化作绵长的期盼。这种对未来的约定能够冲淡离别的伤感,也是李白豪放性格的表现。
五六两句 “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”,宕开一笔写景,寓离别之情于景色之中。泗水秋波澄澈,徂徕山一派郁郁葱葱。虽是离别,没有忧郁,仍然给人以明丽和开阔。
图片
诗歌结尾“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”,用飞蓬比喻辗转漂泊和各奔前程。敬过最后一杯酒,这既是敬过往的相聚,也是敬未来的重逢。人生如飞蓬,无须悲伤,且去各自努力。
李白这首送别诗,以酒串联起相聚与离别,以山水拓宽离别的格局,虽然无一字写“不舍”,却字字见深情。诗歌既是对杜甫情谊的珍惜,更是文人对生命自由的坚守。
《沙丘城下寄杜甫》
我来竟何事,高卧沙丘城。
城边有古树,日夕连秋声。
鲁酒不可醉,齐歌空复情。
思君若汶水,浩荡寄南征。
李白在石门山与杜甫分手后,杜甫西去长安求取功名,李白暂住沙丘城,准备接下来南游江东。但是李白一人独居,吃不香,睡不着,翻来覆去总是想念杜甫,因而他写出了下面这首赠诗。
图片
开头两句“我来竟何事,高卧沙丘城”,写自己离开杜甫后怅然若失的心情。从前跟杜甫一起登高临水饮酒赋诗,那快乐的情形还在心头萦绕,现在一个人寻寻觅觅,总觉得无所适从。
句中“竟何事”这个反问,表达出自己离开杜甫后的反差,好像漫无目的,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。“高卧”表面上是说自己闲居无事,实则是表达自己的空虚和对杜甫的深切思念。
李白整天沉迷在孤独和痛苦中,沙丘城外秋风萧瑟的环境更加增添了他的愁绪。三四两句“城边有古树,日夕连秋声”,正是写的这种古木参天、秋风怒号的凄凉氛围。
图片
于是就有了五六两句“鲁酒不可醉,齐歌空复情”的苦闷感受。鲁地自古出美酒,原本应该可以一醉解千愁。齐地的歌舞音乐也是天下闻名,曾经让多少人心情愉悦,陶醉其中。
可是这一切现在对李白都不起作用了。没有杜甫在身边一同畅饮、一同赏歌,再美的酒食、再妙的歌舞都无心留恋。“不可醉”和“空复情”,不是酒不醇、歌不佳,而是突出缺乏知己这种乏味的感受。
诗歌最后“思君若汶水,浩荡寄南征”,李白运用比喻表达对杜甫无尽的思念。想念杜甫的思绪,就像这浩浩荡荡的汶河之水,在日夜不息地向南奔流,直到好友的身边。
图片
以上我们欣赏了两首李白思念杜甫的诗歌。谁说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杜甫的单相思,从上面这两首诗来看,李白对杜甫也是一往情深。只可惜历史总会留下遗憾,李白和杜甫石门一别,只在诗歌里相赠,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方舟配资-股票杠杆哪个平台好些-香港配资炒股-香港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